祖辈根源
我出生后,父母为我取名“聚聚”。后来父亲告诉我这个名字的寓意:他厌倦了离乱的生活,希望有一个安定的家,夫妻子女一起享受天伦之乐。但是,事与愿违,我们的家不但没有“聚”,反而“散”了,散得那么彻底,那么悲惨!
我这一生中最遗憾的事,是对自己的亲生母亲几乎一无所知,就连同她的长相模样都不复记忆了。她去世时我仅仅两岁半,弟弟复成刚刚出生。我身边曾经有过一张父亲母亲和我合拍的照片,后来,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,日本继占领东北后向华北进犯,全国人民忍无可忍,奋起展开抗日战争。战乱期间,学校停课,各地学生纷纷向大后方流亡,颠沛流离中,我遗失了这仅有的珍贵照片
我只知道母亲娘家姓李,名字不详,出生于山东掖县平里店东路宿村。她是大姐,有三个妹妹和一个弟弟。她和父亲结婚后,到了哈尔滨,在那里大概住了三四年,生了两个孩子。年纪轻轻一生就结束了,她故去时有多少岁?因何病而丧生?我都不知道。那年代,从山东河北到关外(山海关)闯荡的人,假若在外死亡,灵柩一定要运回老家安葬。就为了这,父亲辞去工作,安顿好两个失去母亲的孩子,护送母亲的灵柩,离开哈尔滨,往山东老家掖县平里店朱由村。这是一段艰辛漫长的路程,得先乘南满铁路的火车,自哈尔滨到辽东半岛尖端的商埠大连,在大连改乘轮船,横渡渤海湾,到山东省烟台,再从烟台乘汽车沿烟潍公路(烟台到潍县)到掖县平里店,下车后,换乘由马或骡子拉的大板车,走二十来里田埂小路,其间经婴里村(宴婴故里),麻渠村(孙家世居),东路宿村(我外婆李家住地)和西路宿村(复钧兄弟外婆王家住地),最后到朱由村。朱由村是濒临渤海莱州湾的一个村庄,属鲁东掖县(掖县是军阀张宗昌的家乡,因他的胡作非为而闻名全国),大概有三百多户人家,多半姓张。这里的居民忠厚、朴实、勤俭、乐天知命。据说我家祖先是明朝张献忠在四川大屠杀时,逃离成都,几经播迁,终于定居鲁东,到底有几代在山东掖县居住?我也不清楚,只知道我祖父张吉亨早年丧偶,膝下只有我父亲张日高(字升三)和一个叔叔(不知道名字),世世代代以种田为生。
张孙两家的老人们,大约在清朝光绪廿二年即西历1898年前后从原籍鲁东,随着一批批血气方刚的年轻人,背着简单的行李,不顾清廷禁令,千里跋涉,私自出关(山海关),赤手空拳地到地大物博,人口稀少的东北闯天下。那个时候的东北,是俄国和日本争吃的肥肉。俄国借口代我向日本索还辽东半岛,要求酬谢,获得了在东北筑铁路的权利,并且租借辽东半岛的旅顺和大连。俄人在1898年,以哈尔滨为起点,向东西国境及旅顺大连三方面,分别铺设路轨,于1903年即以闪电方式建成中东铁路。中东铁路全长2430公里,以哈尔滨为中心,西北至满洲里,东至绥芬河,南至大连。修筑铁路需要大批年青力壮的劳工,而当时山东、河北两省民众,因为在原籍谋生不易,纷纷冒险出关另寻生路。我的父亲张日高和弟弟,才十七八岁,有的是力气,离开家乡,随闯关东的大流,到了完全陌生的东北。他们在冰天雪地之中,忍饥耐寒,走遍松花江流域的大小城镇,胼手胝足,做过各式各样的工作,吃尽苦头,付出血汗的代价,建立起自己的家园,繁衍后代,家族日逐兴旺。